地区贡献活动

作为“岩手”的大学,贡献于地区

 为了实现“为打造地区活力做贡献的大学”这一理念,以校内地区联合总部为中心,努力开展着各项工作。
 2010年度,除了前面介绍的为开设“岩手产品生产软件融合技术中心(i-MOS)”和“地区政策研究中心”而开展的工作之外,还举办了以振兴嵌入式技术为目的的联络会议和研究会,向东北嵌入式产业集群派遣本校教员,实施了以解决地区课题为目的的“公募型地区课题研究”,在宫古短期大学部举行了有关地区间差异的学习会等。

 此外还积极开展工作,举办论坛等以广泛地让县民们了解本校的地区贡献活动,参与泷泽村的“学校联合活性化事业”,举办公开讲座以实现知识财产在地区的充分利用,等等。

通过产学官联合、研究活动等工作为地区做贡献

 作为与产业界和地方政府融成一体解决地区课题并培育当地产业的产学官联合事业,努力推进共同研究和受托研究等。2010年度的县内外共同研究项目数量与上一年相比有所增加。今后还将进一步期待充分利用2011年新设的i-MOS来搞活共同研究等。
 在外部研究费方面,除了2010年度JST采纳的社会技术研究开发项目之外,还在61项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申请中被采纳了11项。今后仍将继续推进支援应征申请的工作等。

 此外,还积极开展了将本校研究等知识财产回馈给县民的活动,例如,以泷泽校区和盛冈站西口的“岩手县民信息交流中心”阿伊娜校区为中心,面向县民举办了26场公开讲座,共有2,946人参加,等等。

科学研究费的新采纳率 2009年度 2010年度
申请(A) 63项 61项
采纳(B) 9项 11项
采纳率(B/A) 14.3% 18.0%
 
公开讲座的举办情况 讲座数 听讲座人数(人)
泷泽校区讲座 10 1,402
地区讲座 1 100
阿伊娜校区讲座 15 1,444
合  計 26 2,946

i-MOS研究课题

 2011年度岩手产品生产软件融合技术中心(i-MOS)的研究课题决定为以下9项。

No. 提案者 提案课题 项目负责院系
1 村田 嘉利 恢复改善度测定系统的开发 软件信息学院
2 新井 义和 考虑了汽车之间通信上的信息传递不连续性的智能制动器控制系统 软件信息学院
3 阿部 昭博 基于周游行动数据分析可视化的地区观光综合支援系统的研究 软件信息学院
4 泽本  润 利用脑波信息的安全驾驶支援系统的研究 软件信息学院
5 猪股 俊光 嵌入软件的质量检查支援系统的开发 软件信息学院
6 土井 章男 使用拼接式显示器构建大规模多幅图像的实时显示环境以及下一代可视化系统的基础探讨 软件信息学院
7 曾我 正和 关爱高龄司机的安全驾驶支援信息提供方式(防止误踩踏板) 地区联合总部
8 涩谷晃太郎 岩手县产植物中的精油等成分萃取方法的开发以及有关精油等效果的研究 综合政策学院
9 Goutam Chakraborty 关于收集和分析检测步行用缺点的鞋压力感应器数据并进行其他应用的研究 软件信息学院

地区政策研究中心“震灾复兴研究”课题

 2011年度地区政策研究中心“震灾复兴研究”的研究课题决定如下:生活领域4个课题、产业经济领域6个课题、社会与生活基础领域5个课题,计15项的研究来开展复兴支援。

领域 研究代表者 研究课题名 所属院系
生活领域
(4个课题)
仓原 宗孝 为制定复兴计划和构建新地区社会而形成多边联系社区的实践性研究 综合政策学院
小川 晃子 防止灾区内的社会孤立以及建设生活支援型社区 社会福祉学院
乙木 隆子 通过野田村灾民的印象图来重建参与型的食生活-设计岩手县民今后的食生活方向的尝试 盛冈短期大学部
宫城 好郎 关于受灾地区复合型福祉基地的基础性研究 社会福祉学院
产业经济
领域
(6个课题)
金子 友裕 受灾地经济复兴的课题
-通过对中小企业经济困难的现状分析-
综合政策学院
桒田 但马 基于岩手县水产业重建复兴所涉及的利害关系对水产特区和渔港重组的批判性研究
-以渔户、渔协、国家、县及市町等的实态分析为中心-
综合政策学院
吉野 英岐 关于复兴岩手县沿岸地区的观光业及创造就业机会的研究 综合政策学院
植田 真弘 灾区“制造产业”重组和新企业落户的可能性 宫古短期大学部
青木慎一郎 通过对灾区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支援来重建产业经济 社会福祉学院
新田 义修 阐明水产业集群的重建复兴条件 综合政策学院
社会与生活
基础领域
(5个课题)
涩谷晃太郎 关于以实现三陆复兴国立公园・三陆地质公园(Geopark)指定为目的的地震遗产等保全、国立公园利用设施计划(生活基础设施)及地震讲述员(地质公园导游)培育的研究 综合政策学院
阿部 晃士 灾区复兴过程中居民意识的研究 综合政策学院
伊藤 英之 立足中长期视点的地区复兴与防灾教育项目的开发及实践 综合政策学院
狩野  彻 临时住宅改善及临时住宅区建设的提案 社会福祉学院
上林美保子 在家疗养者的受灾实情及防灾教育工作的方向 看护学院